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科技助力“智”护生态

2024-05-08 10:0832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科技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无人机、无人船、全地形机器人环境采样器、生物多样性机动监测平台……越来越多的科技利器出现并应用于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当中,给美丽中国建设增添了越来越多的智慧成色。

空中巡检,智慧高效

在位于浙江淳安的千岛湖湖面上空,每天清晨,两套无人机设备从机库缓缓升起。

这两个“空中巡检员”是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为千岛湖打造的无人机水域智能巡检系统的一部分,每隔两小时便会在千岛湖的上空进行“空中巡逻”。9时50分,无人机拍摄到湖滨公园附近有人违规垂钓,随即将拍摄到的画面回传给水域巡检数据综合管控平台,经过视觉AI分析分类后,同步给“千岛湖数字第一湖”平台。相应部门的治理人员迅速到达现场处理,形成线索事件“巡查—发现—处理—反馈”的全闭环。

“搭载高精定位的无人机自主完成起飞、图像采集、降落、充电等动作,采集视频数据推送给‘千岛湖数字第一湖’平台,让水域巡检管理更智慧、高效。过去人力巡逻一周才能完成的巡检任务,现在已经可以缩短至一天。”淳安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水上执法中队方超表示,在使用无人机之前,淳安在千岛湖湖区巡检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湖区面积大,淳安县千岛湖水域面积达573平方公里,湖岸线长达3500公里,沿湖有19个乡镇,加之复杂的地形,光靠人工巡检很难实现面面俱到;二是水域管理涉及到渔业、生态环境、港航、旅游、水利、林业、综合执法等多个职能部门,亟须将线索通过信息化处理进行高效分配。

千寻位置通过北斗时空智能+视觉AI算法,对千岛湖复杂多样的线索进行自动分类,高效派发给相应部门的治理人员进行及时处理。这一技术手段整合了淳安县多部门的信息化系统,打破了此前由于职责分工不同而存在于各监管部门间的数据壁垒。目前,平台已迭代40余种智能AI算法,无人机可以准确识别沿线垃圾、违规垂钓、占道经营、违规种菜、建筑垃圾乱堆、水面漂浮物等多种画面。

此外,千寻位置厘米级高精度定位服务,给无人机装上了“明察秋毫”的眼睛,能按照规划的航线完成巡检任务,并给出目标物精准的位置信息,为后续处理提供了更多便利,实现了线索早发现、早解决。

千岛湖水域智能巡检是千寻位置智能城市解决方案针对水域治理场景的应用创新,据统计,自2023年3月试运行以来,千寻位置助力淳安千岛湖水域巡检效率提升80%,累计执行飞行任务1329次,飞行里程达到5654公里,无人机已发现线索4091条,大大提高了问题发现速度、处置效率。

加氢5分钟,工作8小时

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作为氢能应用的突破口,燃料电池技术已在交通、电力、化工等行业中有了诸多应用。

在仓储搬运“一分钟一板货”的高强度工况下,一次加氢5分钟,可稳定高效工作8小时,在第22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上,广东广晟氢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3.5吨双瓶氢燃料电池叉车备受关注。“这款叉车在广东佛山照明公司已运行近20个月,总时长超6000小时,总加氢量约1600公斤,实现了氢能绿色搬运。”广东广晟氢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伟介绍。

目前,广晟氢能与清华大学、中集氢能联合研制国内首台100千瓦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水设备,电解效率可达80%以上,在国内实现了该技术领域的里程碑式突破。广晟氢能燃料电池与氢能产业示范园智慧能源微网项目作为三大氢储能项目之一,入选了广东省发改委2023年《广东省新型储能重大应用场景机会清单》。

近年来,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明显提速。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了探索氢能在工业领域的多元化应用的指导意见。

不久前,“粤港澳大湾区氢走廊”建设项目在广州启动。

截至目前,广州、佛山、东莞、深圳四市都已制定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在刘伟看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物流业较为发达的城市,经济体量大,且彼此城际线间隔均在70公里以内,具备氢能绿色运输体系建设的前提条件。“广晟氢能牵头,将联合云韬氢能等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依托大湾区优越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规划在大湾区构建氢能绿色运输典型路线;同时,在核心节点布局建设4座制氢加氢一体站,以满足整条线路车辆的运营需求。”刘伟说。

近年来,诸多企业纷纷试水,在氢能源应用上展开了诸多探索。不仅是氢能汽车,氢能船舶等交通工具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能源清洁化是大势所趋。当前,中国氢能新技术已步入产业化通道,颠覆性创新将不断驱动氢能产业绿色发展。未来,有望在生产、运输、消费全过程形成高效率、低排放、深绿色的氢能产业体系,驱动能源绿色变革。

“吞”进蓝藻,“吐”出原料

“吞”进蓝藻,“吐”出原料,在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科研示范基地里,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在这个地处江苏宜兴、紧邻太湖的基地里,一批批蓝藻从太湖打捞上来,经管道传送到生产车间,依次经过混凝、悬浮、脱水等环节的处理,从有机废弃物变成了资源化利用原材料。经过处理,蓝藻重获新生成了工业藻粉、有机肥料和生物质碳源等有机原料,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生产场景中去。

面对曾经作为太湖“呼吸之痛”的蓝藻,江苏金山环保工程集团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化利用的新路子,一项项新技术不断升级换代,近年来研发制成的“京山碳”成为了污水处理领域的净化剂,相关技术已于2023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在污水处理中,选择合适的碳源是提高处理效率和降低能耗的关键。作为生物质碳源,“京山碳”在全国不同区域多座污水处理厂的实践效果证明,其在进水水质稳定情况下产品单耗碳氮比性能优势突出,在水质变化波动情况下抗冲击性优势突出,安全性与运输、存储、投加的便利性也明显优于化工碳源。

江苏金山环保工程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京山碳”的主要原料来自于太湖治理的“顽疾”——蓝藻,从蓝藻中提取高价值的生物质碳源有效成分,在还太湖水清岸绿的同时,将蓝藻“变废为宝”,为污水处理厂提供优质、高性价比、绿色低碳的新型生物质碳源药剂产品。

在“京山碳”的研发过程中,江苏金山环保工程集团与北京大学联合成立了“北大—金山环保新型碳源联合实验室”,围绕蓝藻的高效固碳能力和资源化利用展开研究,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研发新型生物质碳源产品,助力污水处理行业高质量转型升级,支撑污水处理“双碳”目标落地。

环顾神州大地,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具为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目前,生态环境部建设了智慧高效的数字化治理体系,构建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该平台集成生态环境、气象、水利、交通、电力等数据,形成环境质量、污染源、自然生态等9类数据资源,完成大气、行政许可、土壤执法等40余个专题应用,实现‘一图统揽、一屏调度’。”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说,生态环境部还在持续深化空气质量保障和监督帮扶、水环境、污染地块、项目环评、排污许可、碳市场等基础数据空间展示和业务化应用场景开发,开辟执法监督线上战场,做到“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到哪里,信息化就覆盖到哪里”。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人形机器人带火丝杠业务 上市公司积极布局
来源:证券日报本报记者 徐一鸣在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形机器人迎来黄金发展期。而丝杠作为人形机器人传动系统中至关重要的核心部件,也受到广泛关注。据了解,丝杠被称为人形机器人的“关节”与“肌腱”,直接影响到人形机器人运动的精准度、稳定性以及负载能

0评论2025-03-1760

智元机器人发布首个通用具身基座模型
来源:环球网【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3月10日消息,智元机器人今天正式发布首个通用具身基座模型——智元启元大模型(Genie Operator-1),开创性提出Vision-Language-Latent-Action (ViLLA) 架构。据悉,该架构由VLM(多模态大模型) + MoE(混合专家)组成,其中VLM借助海

0评论2025-03-1228

LG电子宣布推出新型OLED和QNED电视
来源:环球网【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3月11日消息,LG电子宣布其新型先进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和量子纳米电池发光二极管(QNED)电视即将投放市场,为用户带来更加出色的观看体验。据介绍,这些新款电视不仅配备了用户友好型人工智能(AI)功能,还在图像质量上进行了

0评论2025-03-1235

“超级大脑”助无人驾驶落地
来源:科技日报【潮科技】◎本报记者 杨 雪没有人工智能(AI),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智驾汽车。“我们可以把AI想象成一个超级聪明的‘大脑’,它能学习、记忆、推理、决策。与人的学习和思考过程一样,它首先需要海量数据,掌握记忆方法,被不断地调教指正,从而做出更符

0评论2025-03-0726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将在京举办
来源:科技日报科技日报讯 (记者华凌)3月4日,记者从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获悉,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于4月13日举行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赛,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将同期举行。会上,北京经开区工委委员、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全表示,今年人

0评论2025-03-0636

国产首台16兆瓦燃气轮机成功总装下线
来源:科技日报科技日报北京3月5日电 (记者朱虹)3月5日,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小组会议上,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曹志安委员向记者透露了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哈电集团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台16兆瓦燃气轮机样机(HGT

0评论2025-03-0632

大功率辅助动力装置实现完全自主研发
来源:科技日报科技日报北京3月5日电 (记者孙瑜)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专职总师单晓明5日透露,作为总设计师,她带领团队研发的1300千瓦级大功率辅助动力装置(APU),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同时,实现完全自主研发。“1300千瓦级大功率

0评论2025-03-0621

量子科技正成为新质生产力重要引擎
来源:科技日报科技日报记者 洪敬谱 吴纯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量子科技正以令人惊叹的颠覆性、引领性和独特性,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量

0评论2025-03-0627

我科学家突破酶催化新机制
来源:科技日报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3月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获悉,该院高书山研究团队与杭州师范大学郭瑞庭教授课题组在酶催化机制研究中取得突破。长期以来,活性氧超氧阴离子(O2・⁻)被视为细胞中的“健康杀手”,它像一把失控的“分子剪刀”

0评论2025-03-0624

高温超导获新突破 脑机接口有新思路(一周科技观察)
来源:人民日报超导材料因其零电阻、完全抗磁性等神奇特性,在高技术领域应用潜力巨大。揭开高温超导机理之谜,科学家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日前,借助研制的先进薄膜生长技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领衔的联合研究团队,发现常压下镍氧化物具有高

0评论2025-03-0319